• 0
发表于 2013-8-21 10:36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
读到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故事,让我会心一笑。

  晋宋之际的名僧竺道生,在苏州虎丘寺宣讲《涅槃经》。当他讲到“阐提”时,引起了众僧怀疑。

  “阐提”是佛家语,指永无成佛之机的人。细说起来,阐提又分两种:一是“大悲阐提”,这些人为救众生,永不成佛;一是“断善阐提”,这些人恶断善根,永不成佛。竺道生倡言“阐提之人,皆得成佛”,这是“不离经而叛道”的说法,众僧一时难以接受。竺道生只好“聚石为徒”,继续宣讲“阐提之人,亦有佛性”之理。传说道生法师问众石:“如我所说,契佛心否?”众石皆为点头。当初怀疑道生法师的僧人,学到《圣行品注》,竟然找到了“阐提之人,虽复断善,犹有佛性”的佛理,他们不得不对道生法师五体投地了。

  这就是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的故事。

  现在再说这“八竿子打不着”的故事,不是闲得发慌么?

  其实,生公说法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。中国历史上曾经“独尊儒术”,影响至远;近些年又曾“坚持马列”,也曾盛极一时。现在看起来,却都有点像对佛学的笃信不疑。生公说法时讲堂宏丽,僧徒两千,声势浩大,深入人心,连顽石都点了头。结果如何呢?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《生公讲堂》: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生公说法鬼神听,身后空堂夜不扃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高坐寂寥尘漠漠,一方明月可中庭。

  看,虎丘讲堂寂寥落寞一至于此!当初道生说理有根有据,讲道透彻之极,却还是经不起历史的荡涤。

  《续传灯录》第十六“圆玑禅师”云:“双眉本来自横,鼻孔本来自直,直饶说得天花乱坠,顽石点头。算来多虚不如少实。”

  一些学说,曾经被人当做佛语纶音,需要“年年讲,月月讲,天天讲”;一些著述,曾经被人奉为宝书,需要“学到老,改造到老”。到头来不过浮光掠影,或成废纸一堆,这让人不能不记住那句话:“多虚不如少实”。

  喧嚣过后,月满中庭,不知那些顽石依旧点头否?

全部评论2
寒山拾得 发表于 2013-8-21 10:39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想来那堆顽石只会作应声虫,开会只会举手吧。
  • 这倒不是关键,关键是当时红极一时的“真理”随着岁月的流逝,皆是过眼云烟。当时的说理即使再动听,也只是符合当时的生活境界。
    2013-8-21 16:55
男人的情怀 发表于 2013-8-21 16:55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寒山拾得 发表于 2013-8-21 10:39
想来那堆顽石只会作应声虫,开会只会举手吧。

这倒不是关键,关键是当时红极一时的“真理”随着岁月的流逝,皆是过眼云烟。当时的说理即使再动听,也只是符合当时的生活境界。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我爱大泗洪 ( 苏ICP备2023057549号-1|苏公网安备32132402000627号 )

GMT+8, 2025-5-5 22:16 , Processed in 0.175117 second(s), 2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Cpoyright © 2001-2025 Discuz! Team